心灵的良知
有时候忙碌的日子才让人想得更多,最近几个晚上思考了很多,也忽然明白了好多,在自我的反思中,心境也会开阔起来。或许是阅过林贤治、林达的书后信念慢慢明晰与坚定起来。感觉自己和高中还是有很大区别的,至少在读书方面。以前倾向于诗词和文人逸事,心里总是缠绵着一段风花雪月吧,各种各样的想法不间断地跳跃着。到了大学,也不知是什么原因(应该不是人生阅历、社会经验什么的吧,除了换了个地方,也没多大实质性改变),可能是年龄的渐长吧,特别倾向于思想类的书,对政治也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反而诗词看得少起来了。对政治,也不能多说,生怕来了个字眼,以至于日志发不出去。以前挺愤青的,可是愤青多了伤身的,所以,我很明智地把一些想法不往实质性地社会现实上靠,其实有些事情,站在一个公民的角度,党的做法是很幼稚而可笑的,特别是我们所学的东西其实恰恰或多或少地在推翻党自己所树立的理论,这就好比拿破仑在征战的途中教育被他征服的子民要自由,要平等一样。其实,作为一个党员,非要讲信仰的话,我所信仰的只是49年之前的党罢了。我们学唯物主义,可是天安门上悬挂地那两句伟大的话,可是唯心的。有些东西还是憋在心里的,所以我不愤青了,我真的不愤青了。 记得《带一本书去巴黎》里我始终难以忘怀林达说的这样一句话,欧洲中世纪的政教合一玷污了宗教精神,而中国的政儒结合毒害了本应是独立的学者阶层。对大学,心里总是怀着某种难以言说的期待与憧憬的,我所尊奉的不是外国的圭臬,而是民国时期的大学。那些迸发出异彩的思想,那些文化的交锋,于我,虽是在书里静态地躺着,但渴慕与歆羡始终在内心徘徊。所以《五四精神》看得入迷,看得沉浸。《陈寅恪与傅斯年》看得爱不释手。而现实的差距总是让人感到格格不入,没有了远大的追求,没有了澎湃的激情,最多的感觉就是没意思。“没意思”这三个字时不时地被挂在了耳边,这可以说是时代的悲哀吗? 现实总是残酷的,我总是感到一种悲哀,只是偶尔。一大片的人或多或少的作弊,论文的复制黏贴,由于扩招而产生的一大堆流弊,有目共睹并感受着,人慢慢迷失了自我。常常和朋友感慨中外大学的巨大差异,心里的失落不言而喻。我们缺少的是一种良知吧,整个的大学体制慢慢“熏陶”出的庸才,终于成了无用之才。 |
PS:
此文是在电脑里找到的,都已经“上灰”了,看到当时很多语言都透露着不成熟,虽然说这些想法还是存在自己的内心的,不过现在让我写肯定是不会写,至少我在这所谓的高等教育中也收获了一些知识,中国式的教育存在弊端,但它在中国这个社会中能够存活下来也说明了中国适合这中方式,或者说这种教育方式适合“中国特色”。记住我们不能去评论执政党什么,说它坏不行,有时候甚至说它好也会有错,于是,一切,就变得云里雾里了,真相,就掌握在少数里手中了!
虽然我不能大声的说我是什么党派的,但是,我可以很大声的说:老子不是共产党。